本报讯 (记者张 磊)11月16日是第15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科学呼吸——Breathe In The Knowledge”。当天,北京、上海、广东等10个省(市)健康教育机构在各地同步开展大型慢阻肺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专家表示,公众对慢阻肺知之甚少,慢阻肺已成为慢性疾病防治中的“短板”。活动发布了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慢阻肺防治核心信息。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院士介绍,慢阻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被誉为“沉默的杀手”,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9.9%。但民众对这一疾病了解甚少,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患病率高,经济负担重,已成为慢性疾病防治中的“短板”。王辰表示,此次发布的核心防治信息共10条,强调慢阻肺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慢阻肺患者需要做好长期自我管理,可在医生指导下戒烟、接种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坚持长期规律用药、合理膳食、适量的康复训练、长期家庭氧疗等。“这些措施均可有效减少急性加重和住院次数,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活动当天,借助网络技术,全国10省(市)活动现场实现了直播联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提议,要像测血压一样对肺功能进行测试。“如果做不到,就需要在每年的体检中增加肺功能检测项目。”
据悉,本次10省(市)联动宣教活动是“健康中国行——全民慢病防治素养促进行动·呼吸专项行动”的系列落地活动之一,旨在倡导提升大众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意识和素养。活动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主办,阿斯利康中国提供公益支持。